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详情

将数学的抽象之美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|专访ASU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朱锦辉

2025 / 07 / 30

“数学的逻辑让我着迷,而计算机能将这种数学的抽象逻辑之美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。”

亚利桑那州立大学(Arizona State University,ASU)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朱锦辉这样定义自己的职业底色。从游戏后台开发到量化金融,他的职业轨迹印证了技术人跨界发展的更多可能性。

技术人的“第二曲线”

2019年,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,朱锦辉加入腾讯天美工作室,参与游戏后台开发。回顾这段经历,他总结出一条经验:“纯技术能力是下限,沟通能力和项目影响力才决定上限。

这种对沟通能力的重视,本质上是跨界思维的雏形——技术人需跳出单一技术视角,成为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之间的“翻译官”

他提到了“技术+X”能力叠加的重要性:在百人级项目团队中,跨部门协作与沟通能力尤为关键。例如与策划团队对接时,需精准理解需求背后的产品逻辑,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优化方案;与客户端开发、美术、测试团队协同开发时,需建立高效的问题定位与解决机制。此外,在使用中台部门提供的组件时,清晰的需求表述与积极的沟通态度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。

在技术行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,技术人员的独特价值正日益体现在跨领域知识的重组创新、技术方案的个性化适配等方面,这种演变使得跨界思维和软技能从加分项转变为生存必需项。

当前,纯技术岗位可能面临被自动化替代的风险,而具备”技术+X”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,如技术顾问和AI产品经理等,则因其稀缺性而更难被取代

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也体现在高等教育中,例如ASU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项目,其中《技术创业》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,体现了将跨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培养方向。

从游戏世界到金融量化

在腾讯的四年里,朱锦辉逐渐意识到,技术价值的终极体现是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。这一认知,最终推动他在2024年8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——离开游戏行业,投身量化金融。

他对比了两者的异同:“游戏开发和量化系统都依赖C++的高效执行,但互联网更关注高并发和分布式架构,而量化系统更强调数据准确性和风控能力。”在金融领域,一个数据错误可能导致重大损失,因此系统需要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,尤其是在极端市场行情(如政策突变引发的股市波动)下的稳健性。

这一转型也带来了知识结构的调整。朱锦辉指出:“金融领域需要处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历史行情数据,并深入理解仓位管理、交易规则等专业知识。”他强调,量化投资的本质是通过数学模型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,这与机器学习的核心逻辑契合

ASU的《人工智能》与《机器学习》课程为他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。例如,通过学习神经网络原理,深入理解量化模型中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的逻辑;课程中的模型训练、评估方法论,则可以直接应用于交易策略的回测与优化。“特别是结合金融数据特性,运用深度学习处理时序数据的趋势预测,提升了策略开发的效率与准确性。”他解释道。

他认为,量化投资的核心在于从历史行情、宏观经济和舆情数据中提取有效模式,以提高预测准确性。例如,“量化之王”西蒙斯(James Simons)的大奖章基金(Medallion)就是采用算法捕捉市场的短期价格偏离,1988-2018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达到了39.1%。

未来,随着强化学习、联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,他认为AI有望在动态风险管理和个性化资产配置等场景实现突破,推动金融行业向智能化决策转型。

学习的平衡之术

跨界金融的挑战,让朱锦辉更迫切地需要体系化知识支撑。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学习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,系统培养了从算法到系统设计的底层思维能力。ASU硕士课程则聚焦前沿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结合,实现了“广度与深度的平衡”

在课程广度上,ASU覆盖了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多领域,兼顾科班生与转行者的知识需求,“以《前沿计算技术》这门课为例,它既包含算法、网络等核心知识,又通过可视化编程项目培养工程思维。”朱锦辉说道。

深度上,ASU以项目驱动学习,强调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,朱锦辉描述了一个赛车仿真项目——学生需要编写自动化程序控制赛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赛道,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让他耳目一新。

效率上,ASU对传统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精简提炼,快速衔接行业最新技术栈,适合在职人员提升竞争力。且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与灵活性给予了他很大支持,面对高强度的工作,朱锦辉分享了时间管理心得“我通常利用周末6-10小时完成项目和测验,工作日每晚则投入1小时观看课程视频。”

他补充道:“对想提升技术能力的人来说,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知识补充——算法、网络、架构等核心理论都需要体系化掌握,这正是ASU课程的优势所在。”

从热爱数学逻辑到游戏开发,从金融量化到AI学习,朱锦辉的跨界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:技术人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单一技能,而是“思维逻辑X行业洞察X技术落地”的乘积效应。这种能力,正是应对未来职业变革的核心。

获取资料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