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利桑那州立大学(Arizona State University, ASU)心理学硕士张凌雪,在新加坡教育界深耕14年。她的职业轨迹恰似一场持续迭代的“教育实验”——从创办补习中心、开发教育科技软件,到系统攻读心理学,始终围绕 “如何更科学地育人” 这一命题展开探索。
2015年,当张凌雪在新加坡创办补习中心时,她面对的是一群把汉字当作图画临摹的学生。“孩子们写‘阔’字时,会先描里面的三点,再补外面的‘门’框。”这种违背书写逻辑的现象,让她意识到传统教学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局限。
作为在中新两国都有长期生活经历的教育者,张凌雪对文化差异有着自己的观察,也深知在教育体系中融入心理学面临诸多困难,如教育者心理学知识体系碎片化、大众对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等。
她认为,心理学无处不在,教育者若具备心理学背景,就能更好地观察学生、回应学生的不安,将心理学巧妙地融入教学实践,让理论智慧转化为课堂中的关怀。
在跨文化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,张凌雪发现一个共性隐忧:无论是东方 “望子成龙” 的焦虑,还是西方 “自主成长” 的放任,教育体系普遍忽视心理需求。
以新加坡为例,家长因工作节奏快、陪伴时间碎片化,导致孩子情感支持不足。“这里的孩子虽享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,却普遍面临父母早出晚归、仅能周末短聚的现状。”
她指出,“这种‘物理陪伴,心理缺席’实际上会带来许多问题,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心理上的压力,家长又不能够改善,那对孩子的发展其实非常不利。”
而真正推动她转向心理学的,是教学中那些 “知识传授失效” 的困境。“同样的教学方法,对A学生立竿见影,对B学生却收效甚微。” 她举例道,“曾有个孩子一考试就胃痛,平时表现正常,最终发现是母亲的高期望引发的焦虑躯体化反应。”
学习困难不一定是智商问题,也可能是心理问题的隐喻。带着实践中积累的疑问,张凌雪加入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硕士项目。“我需要理论框架来解释现象,更需要科学方法来优化实践。”这个决定,成为她生涯的转折。
当张凌雪在心理学实践中逐步深化对学生的理解时,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,让她敏锐捕捉到教育领域的范式转移信号。
当GPT能解答大部分学科问题,未来的学生还需要记忆知识吗?
在智能时代,心理学又该如何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?
……
她认为,在AI与教育融合的浪潮中,心理学不可或缺。“AI虽然强大,但缺乏情感与人文关怀,而心理学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。”
当代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,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。例如,通过积极心理学,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力、自信心和内在动机。或者是通过行为主义的正向强化机制,能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,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。
张凌雪补充道:“心理学更是教育公平的助推器。学习风格理论提示教育者,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个体差异,需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;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心理研究,则能推动包容性教育,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配的学习支持——这正是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。”
她这样描绘理想的教育场景:AI负责知识传递的精准高效,心理学守护学习过程的情感温度,而教师则转型为“学习体验架构师”——既要熟练运用智能工具,更要读懂每个眼神背后的心理语言。“GPT写出的作文可能语法完美,但只有人类教师能察觉文字间隐藏的情感。”
在这个科技时代,她格外强调心理学作为“人性滤网”的价值:“当算法推荐淹没个性时,恰是心理学能识别每个孩子的个性。”
谈及ASU的学习经历,张凌雪对《心理学研究方法》课程印象尤为深刻。“这门课是学术探索与实践应用的桥梁。” 她强调,“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,依赖严谨方法收集分析数据——实验法、观察法、问卷调查法等,不仅能系统性验证假设,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与普适性,更能破除大众对心理学的‘玄学’偏见。”
其次,方法决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。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匹配不同的方法。质性研究适合探索复杂心理过程,如个案访谈能深入揭示个体经验;量化研究则能通过大样本统计发现普遍规律。“掌握多元方法,使我能灵活应对各类课题,提升研究的适用性和价值。”
最后,方法论素养推动学科与实践进步。无论是教育干预还是组织管理,心理学都需以实证为基础。研究者若缺乏方法训练,可能导致数据误读或无效;而熟练运用方法,则能优化决策。
最后的收获是全球学术网络的接入,“因为我在ASU成绩还不错,所以直接收到了美国心理学会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APA)的邀请。”张凌雪笑着说,这一身份让她得以接触前沿研究,并通过年度会议、专项基金及跨领域平台,与全球学者展开合作。
身兼多职的张凌雪,在工作与学习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方式。她享受这个过程,把每一次挑战都视为成长的机会,不断充实自己,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。在她看来,全身心投入其中,享受过程的乐趣,就是最好的状态。
采访结束时,张凌雪引用了《道德经》中的一句话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在她看来,未来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这样的智慧:既要善用工具扩展认知边界,更要以心理学守护人性内核。
在科技狂奔的时代,教育者的使命或许正在于——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机器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坐标。
关闭